专业认识

学院将新的数据专业定位为: 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新时期指的是被互联网改变了的或正在被互联网改变的时代。在我国实施的“大数据国家战略”和倡导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国家层面对这个新时代以及它所代表的发展趋势做出的反应。数据专业仍然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不同的地方在于应用驱动、交叉和联动。新时期的计算机专业不再囿于专业的小圈子,而是与外界密切结合,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数据专业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造车”。新的数据专业的目标是培养“造车的”,而不再只是培养“驾驶员”。近二十年我国互联网应用突飞猛进的发展实质上是推动了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信息化到了高级阶段,就需要根据需求“度身定制”信息化系统,“造车的”系统架构师就是能担当此重任的人。

第二个特点就是“点燃”。“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新时期合格数据人才的培养过程长且艰苦,本科期间的培养更需要精心设计,重点在于“点燃”学生的兴趣,培养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与硕士和博士的培养紧密衔接,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端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个特点就是“开放”。新的时期,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再局限于封闭的世界,有了云计算环境和开源软件社区,是典型的“万众创新”场景。“云上生存,开源创新”是数据专业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生存环境,也就是说,要能游刃有余地利用云计算和开源社区的资源

培养目标

数据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设计思维和数据思维的“系统架构师”与“数据科学家”。 培养学生掌握数据科学全生命周期,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加工(审计、清洗、转换、集成、脱敏、归约和标注)、数据管理(存储、探索性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分析和数据应用所涉及的各种基础理论和工具。使学生具备海量数据管理与处理系统和工具的使用、设计和开发能力;具备深度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算法设计和工程化能力;具备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领域应用解决方案构建以及独立主持本专业技术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与动手实践能力。

培养特色

在培养方式上,学院探索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在本科阶段以培养数据思维、设计思维,点燃数据科学与工程学习兴趣,形成利用云计算平台和利用开源、回馈开源的能力,养成动手实践习惯为主要目标。通过课堂讲授、项目实践、应用调研与考察、课外创新等形式,在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锻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体现应用驱动创新的办学理念。

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则通过理论学习,科研实践,国内外前沿动态调研等多种手段,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训练。学院招收博士、长学制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工程硕士,并对其进行差异化和个性化培养。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既体现国内外学术和技术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也反映学院师资团队的研究兴趣和特色。研究生培养与学院所承担的国家科研课题和校企合作研究项目紧密结合,同时体现与本科生课程的延续性和螺旋式上升关系。研究生在实验室从事科研实践,接受创新意识、科研方法、以及工程能力训练。实验室对接学院承担的科研任务,包括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探索的各类研究项目,以及来源于工业界的合作研究项目。科研工作以“应用驱动创新”思想为指导,即通过应用了解现实需求、发现科研问题,并将成果的应用落地作为科研的目标。

社会资源

学院秉持“应用驱动创新,开放成就创新”的发展理念,在主动对接企业和行业,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同时,也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进行学院建设和人员激励。除接受Infosys的捐赠、优刻得和Github的云计算资源捐赠以外,学院还在企业赞助下设立了云赛智联、中新赛克、链极科技、达观数据、泽阳智能、收钱吧六项企业冠名奖学金,总计接受捐款额达到150万元。

在建设数据专业过程中,学院秉持开放态度,与兄弟院校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研讨与交流。周傲英教授,与来自于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云南大学、河南大学、石河子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共同成立“中国高校数据专业建设协作组”,共同探索数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

毕业生去向

数据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中将有相当一部分继续在海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相关专业深造学习。就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将主要在互联网、金融、电信、物流、教育、制造等行业,面向行业的“数据赋能”,从事研发和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