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院来我院调研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发布时间:2021-12-29浏览量:564


全景 一.jpg

12月21日上午,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周傲英带队来我院调研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了解数据学院在我校研究生“卓越育人”四次专题会议以来的工作落实情况。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健,副院长杨福义,原培养办公室主任陈灵犀,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副主任马爱民,研究生培养办公室副主任于浩,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苟健陪同调研。调研会在普陀校区小礼堂举行由学院副院长金澈清主持学院全体博士生指导教师以及博士生参与此次调研会议



全景 二.jpg

金澈清作了数据学院的博士生培养的工作汇报。他首先介绍了数据学院的博士生培养模式。数据学院一直秉持“应用驱动创新,开放成就创新”理念着重突出学生入口、过程、出口管理以及创新能力培育,并以此设计出十项具体举措,涵盖博士生招生方式、实验室导师制度、课程体系设计、暑期学校、研究生学术沙龙活动、奖助学金体系、英文专著出版计划、博士毕业条件变更等。报告的最后,他还指出了下阶段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例如导师指导小组的坐实课程授课小组的建设、学位论文质量的监控等。

周烜 一.jpg

周烜和黄波教授作为博士生指导教师代表发言,阐述了对博士生培养的理念与看法。

周烜教授的发言围绕什么是一篇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展开。他指出,

一个人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判定其是否具有可以独立从事原创性工作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其是否能被授予博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其中,导师只是起指引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所以一篇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应当是一个由博士生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的研究思路并且具有原创性、重要性以及完整性的研究成果。此外,周烜教授指出在论文发表数量爆炸的今天,却鲜见开天辟地式、创新性和价值更高的成果发表,他希望同学们还是要更多的去了解是什么博士学位的本源以及什么是做研究的目的。

黄波 一.jpg

黄波教授则着重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博士生成长。他认为学生在决定读博之前,应当明确自己为什么要读博,研究兴趣是什么,尽快找到自己喜欢且合适的研究方向。有了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之后,学生应当掌握解决问题的系统性方法。在之后的课题研究过程中,碰到困难时要保持耐心,做到持之以恒。此外,学生应当一直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多和同学与老师交流,拓展自己的科研视野。

贺小龙 一.jpg

数据学院17级直博生贺小龙作为博士生代表分享了自己在数据学院五年的博士经历以及他所经历的博士培养计划。其中,对于许多博士生从入学一开始就关注的毕业问题,贺小龙博士认为“我们读博应该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而不是为了顺利毕业。在我们追求成为一名专家的路途中,顺利毕业应该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过程。”

研究生院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数据学院导师和学生进行了现场交流,大家就自己的疑问、想法进行了沟通,畅所欲言。

吴健 一.jpg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健,副院长杨福义也分别和师生交流发言。吴健院长总结了数据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特色,肯定了学院之前的培养工作,畅谈了对于学院今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尤其是学术沙龙建设方面的设想。吴健院长结合学校将于下个学期开展的研究生学术节,回答了学生关于学术沙龙的问题。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福义曾多次参与数据学院的研究生培养研讨,在此次会议上,对上一轮研讨会中学生提出的“实验室学习和个人学习”的问题,杨院长作出了进一步的回应。他肯定了数据学院的校企联合实验室培养模式,以及数据学院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该制度建设,将学生个人成长和实验室学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周傲英 一.jpg

周傲英副校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作为师范大学,我们不仅要有遵从规范的理性治学,更要有突破规范的创新思维,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他鼓励年轻学子和教师找到自己热爱的科研课题,经历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到会去定义问题、描述问题最后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周傲英指出,对于毕业要求和评价标准,对于博士生的评指标应从原来的以论文为导向进行转变,坚持最大的原则性上的最大灵活性,科研工作应着力于做“能解决问题的科研”,而不是仅仅为了发文章的科研;此外,破除“为论文”等旧有科研单一标准,并不是让学生失去读博期间的具体目标,而是对学生和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周校长鼓励学生,尤其是数据人要有“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一身土一身泥”的精神,在更高的自由度下,更应严于律己,树立高远的目标,争做身边人的榜样。

岁末年初之际,此次调研会议回顾过去、总结经验,也进一步明确了数据学院将来的博士培养工作,以及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方向,形成诸多可实践的行动方向和建议。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数据学院师生将继续砥砺前行,卓越奋进。

 

 

摄影 陈慧敏

撰稿陈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