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开源教育研讨会(SOSEC-3)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3-12-13浏览量:953

2023年12月10日,第三届中国开源教育研讨会(The Second Symposium Open Source Education in China, SOSEC-3)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一楼报告厅顺利召开。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系统专委会协办。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钱卫宁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行业的专家学者、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钱卫宁教授致欢迎辞。钱卫宁教授向出席研讨会的各位专家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提出开源教育既包括开源技术的使用、开源项目的贡献、开源社区的发展三个层面的“为开源而教育”(Education for Open Source),还包括将软件的开源开放的思想方法融合到现有的教育教学中去,产生更加广泛的普适性价值,所谓“用开源来教育”(Education by Open Source),这将是一项开源创新的社会工程。



随后,来自CCF信息系统专委会的秘书长、天津大学的王鑫教授,代表协办方CCF信息系统专委会进行了致辞。中国开源教育研讨会(SOSEC)作为CCF信息系统专委会的品牌活动,同时在开源和教育领域都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在今年早些时候,也在华东师范大学王伟教授的牵头下,成立了开源教育工作组,不仅聚集了一批来自各高校、热爱开源的教师,还能很好地连接产业界和基金会,为我国开源人才培养与生态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计算机学会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于戈教授作了题为《信息时代的开放思想与计算机开源教育探讨》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正处在一个数字化大变革的时代,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思想和规则急切需要改变。英国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Rufus Pollock提出了开放革命思想,主张通过开放革命,实现全世界的开放规则、开放合作和开放发展,建立一个让所有人更加公平的世界,促进人类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计算机开源教育是开放思想在计算机领域的具体实践。报告主要介绍了开放革命思想和开放革命的愿景,以及开放革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报告探讨了在计算机开源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



英特尔院士、大数据技术全球CTO戴金权先生作了题为《开源轻量级大模型加速库BigDL-LLM的教学探索》的报告。报告提出大语言模型LLM是未来AI应用的基石,然而学习、开发、运行LLM有比较高的硬件门槛,需要大量计算和内存资源。BigDL-LLM是基于英特尔XPU平台的开源大模型加速库,它使用低比特优化及XPU加速技术,以极低的延迟运行和微调大语言模型。基于BigDL-LLM开源库,开发者可以在本地的PC和笔记本上,无需独立显卡,轻松构建高效的LLM应用。报告介绍了基于BigDL-LLM的大模型低比特计算技术,以及英特尔基于BigDL-LLM在人工智能实践教学中的探索。戴金权先生还提到,在由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全民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中,英特尔正在承办一个大模型应用创新的赛道,比赛正在进行中,非常欢迎更多的同学们来参加。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开源大使,教培与行业研究部副部长王岩广先生作了题为《浅议高校开源教育实施路径》的报告。开源教育已提出多年,国内专家学者在产业界和教育界做了有意义的探索,但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和推荐做法,其中的难题是多方面的。首先,开源不断发展迭代,近30年来对人类取得巨大进步,已成为数字世界的基石,涵盖软件、法律、文化、管理、组织治理、硬件、科学数据等领域。其次,开源教育内容涵盖仍是实践问题,全球对此探索不足。当前阶段,“开源 + 教育”的提法更准确,即将开源与教育融合,从目标出发倒推需要做何事、变革和配置哪些资源。教育是目的,开源是手段。使用开源教育这一术语,更重要的是探索应该达到的目的和实施路径。



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执行副秘书长庄表伟先生作了题为《开源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的报告。报告提出在数字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开源已成为技术创新和协作的重要领域,在开源协作的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首先是认同开源精神的人才,其次是具备开放学习能力的人才,最后是具备更强的沟通与开放协作式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仅要懂技术,更需要懂社区、懂运营、懂法律与知识产权。报告还强调,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参与开源项目的人才而言也至关重要。报告的结论部分讨论了如何培养和吸引这些人才,以促进开源领域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蚂蚁集团开源业务总监,开源办公室负责人边思康先生以《开源创新形态及开放生态人才观思考》为题作报告。报告通过对目前开源创新形态、开源人才培养的观察,深入剖析目前开源生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机遇,并结合一些国内外案例,试图对潜在的解决方案来推进初步的探索和讨论。针对开源开发模式的技术,文化,以及工具支持,已经有了20-30 年的积累。但是,比起开源作为开发模式迭代的速度,开源作为创新形态迭代的速度,却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我国尤其典型。与此同时,与开放创新配套的人才底座也尚未完全形成,这是一个组织形态,和人才配备的综合挑战。随着开源生态在国内发展越来越繁盛,开源教育的内涵和边界呈现多样化的特点。面向高校和开发者人群,加强开源文化和开源技能培养,让开放创新的潜力能充分发挥出来,是数字时代,社会和企业需要共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上海安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薛植元先生以《从开源风险治理看高校开源人才培养》为题作报告。报告提出开源软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吞噬世界,在迅速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面对数万漏洞在万亿行开源代码中的调用关系、以及评估开源风险对业务系统的影响,需要各类底层先进技术的融合。同时,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局势,绝大多数世界级的先进技术我们已经无法利用,这需要产学研共同合作以突破相关卡脖子技术。报告从一个初创基础软件公司的视角,探讨了研发一款可大规模落地的高科技软件产品所需要的人才画像,以及开源软件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意义。



在短暂的午餐和午休之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办公楼二楼小礼堂同期还举办了“高校开源教育创新共同体闭门会”。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东北大学、天津大学、湖北大学、贵州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杉达学院、四川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一线开源教育老师,以及来自蚂蚁开源办公室、字节开源办公室、阿里开源办公室、华为开源能力中心、PingCAP、飞致云、中软国际教育、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等产业界和基金会的专家共同参加了主题为“高校开源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研讨。



研讨会由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王伟教授所主持,首先给大家介绍了为本次研讨会所准备的《高校开源教育创新共同体优秀案例征集》和由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近期所发布的《开源治理系列标准汇编》。前者是本次参会代表所在学校围绕开源所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总结,后者则代表了中国在开源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态体系构建方面的最新成果,也是中国开源教育大方向与大框架的基石性工作。


与会代表围绕“开源与教育的关系”、“中国开源教育的大环境”、“如何评价与激励开源人才”、“如何构建开源教育创新共同体”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探讨。相较于国外长达几十年的开源生态建设,中国这方面的工作虽然才刚刚开始,但增速是非常高的,机会与挑战并存。中国已经在包括国际开源项目发展、国际开源人才培养、开源学术研究、开源制度创新等方面拥有了不错的基础,特别是近年来开源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被越来越多的高校、企业和政府所重视。希望能够共同抓住此次重大机遇,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快速形成共识、协同发展。未来,“高校开源教育创新共同体”将进一步同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天工开物开源基金会紧密合作,共同为全球开源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图片 | 支家和、宁志成

文字 | 苏斌

排版 | 俞凯乐

审核 | 王伟